韩海娇的日记|世界很热,心很静,思维却无法自由

我们能否"解绑"?

今天,暂停......

图片



韩海娇律师:炜衡上海、中国及美国加州律师执业资格、微信13818408820

2025年7月5日上海39度高温橙色预警

过去一周沉浸在一件事里:一件复杂的商事仲裁案,研究、拟稿、校对、琐碎、逻辑、推演,不断循环。

今天,暂停。外面是灼热焦灼的高温,屋内是静默的空调与脑袋暂时"失重"后的放空......

此刻,用文字也用法律人的训练,追问一个看似"工具化"的词语——"认知捆绑",它是否只是中性的社会技术?抑或,它是我们在意义匮乏时代的"自我设限"?

"捆绑":一根绳索,也是一个幻觉的隐喻

"捆绑"本义是把物体用绳子系住,使它们不能分开、不能移动。它关乎限制、控制、依附、剥夺了自由的可能性而在人与人、人与制度的关系中,捆绑更像是一种"认知布道"后的自我放弃。在虚无主义看来,它是人在逃避自由选择的荒诞时,构造出的一种伪秩序——我们需要一种"被绑住"的幻觉来对抗深层的不安。


社会中"捆绑"幻觉:我们到底在"绑定"什么?

家庭场景:"为了你好"的情感捆绑,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投射给孩子的合法化路径。那不是爱,而是控制的理想化修辞。孩子不是自由意志的个体,而是"代偿工具"。在这里,个体丧失了"本真的存在",变成了"他人的期待"。

职场场景:绩效连坐、团队一体,是组织效率的口号下,个体沦为集体工具的证据。优秀个体往往要为结构的不合理"共担"责任。这是一种存在的"非个体化",是一种"以协同为名义的集体平庸"。

舆论场景:你一旦表达观点,立刻被贴上标签,你不再是你——你是"某种立场的代表人"。你不能说"复杂",不能说"不知道",不能拒绝标签。这是人们在荒诞面前选择的"伪确定",因为真诚的怀疑太痛苦、太孤独。

捆绑的正负两极:协同幻象与自由代价

工具主义视角看,"捆绑"带来合作、稳定、责任共担,是系统性协同的代价与手段。只要是自愿的、目标清晰、可退出的,它是积极资源。但从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角度看,这种"协同"往往是一种"恐惧自由"的表现——我们不是因为相信共同体,而是害怕独立、害怕选择、害怕承担孤独的自由。正面捆绑是共识下的共担,负面捆绑是恐惧下的顺从。


捆绑与"意义幻觉"——我们为什么愿意被绑?

我们并不总是"被"捆绑的,有时,我们"自愿"将自由献出去,只为不必面对人生的根本虚无。这是尼采所说的"奴性道德",是拒绝成为"超人"的人,甘愿做群体中的"最后之人"。认知内耗:长期在他人叙事中生活,认知与真实脱节,最终产生虚无自我否定。意义投射:情绪身份观念被绑定是因为我们宁愿相信有人在"引导"我们,而非承认"无人掌舵"。秩序幻觉:自由是痛苦的,所以我们更愿意被制度、群体、舆论"合理安排",哪怕这种秩序是虚构的。

追问:我们能否"解绑"?

这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解绑,不是协议解除那么简单。而是:你是否能承受"没有答案"的生活?你是否有勇气面对"不被认同"的代价?你是否能在没有定义的处境中选择自己?从法律角度看,捆绑是权利与义务的设计;但从哲学视角看,捆绑是个体将自由让渡给幻象、让存在服从虚构的过程。

"捆绑"不是行为,而是一种认知姿态它可以是合作的技术,也可以是恐惧的表征。它可以是制度化协同,也可以是意义幻觉的补丁。它可以带来短暂的秩序,但也可能剥夺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触感。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——"你是否知道你为何而被绑?你是否有勇气拆下那根看不见的绳索?

图片


图片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