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海娇|从外卖“听劝”到苏超“顽梗”:律师营销破圈的底层逻辑找到了

流量的本质已从争夺注意力转向触发共鸣......

流量的本质已从争夺注意力转向触发共鸣

图片



韩海娇律师:炜衡上海、中国及美国加州律师执业资格、微信13818408820

今夏,从京东、美团、饿了么的"听劝"外卖商战,到苏超"草根"联赛意外出圈的"梗宇宙",互联网再次印证:流量的本质已从争夺注意力转向触发共鸣。本文将从这两大现象提炼核心逻辑,结合法律服务行业特性,探讨律师如何借势"玩梗",打造既专业又有温度的实效内容。

流量的本质
不是争来是听出来

听劝文化:品牌的共创转型。今年以来,外卖三巨头围绕"外卖能不能送到火星"等网友调侃高频互动,不再高冷发言而是主动"听劝",什么热就跟什么梗。依托平台入口与AI热搜监听,品牌快速响应、包装内容,实现用户主导的话题构建。用户转发的不只是优惠,而是"你懂我"的情绪确认。这种玩法颠覆传统广告,从"告知者"转为"共创者",营销的核心不再是输出而是共鸣

苏超现象:"无用"即传播力。苏超原是地方"草根"联赛,却因"比赛第一、友谊第十四"等魔性文案与剪辑爆火。它看似离谱,实则击中了"全民玩梗"的参与感、"不是一个人在焦虑"的情绪共鸣、以及"反套路即传播"的流量密码。苏超不提供权威信息,却创造了虚构宇宙式情绪价值,证明"内容不必有用但必须有感"

对律师营销的启示
从"说理"到"入梗",从"专家"到"参与者"

从传达法律到共情生活。传统律师内容以"普法+案例说理"为主,容易理性有余、共鸣不足。可借鉴"听劝文化":用热搜监听和舆情响应机制生成"可被二创"的法律内容,如"AI第一天上班就被裁,机器人有没有劳动合同权?"——让法律议题变得有趣、可参与,律师从权威输出者变为语境参与者。

从专家身份到舆情角色。苏超梗启示我们,年轻人不是不关心严肃议题而是希望它能"像朋友说话"。可通过"梗视角"重构法律内容,如"中年职场最怕的一句话:我们单独聊聊" + "这些情况法律上你可以'不聊'";打造垂类梗包,如"程序员拒绝996指南"、"合伙人防坑协议翻译版"。不怕幽默怕刻板,法律可以既好玩又实用。

品牌竞争的底层逻辑:谁更懂共鸣。律师营销的关键,不是能否"玩梗",而是能否用专业视角理解和连接情绪。未来的竞争,不再是"谁更懂法"而是"谁更懂人"。律师不妨从"说理的人"转为"共鸣者""场景陪伴者"。营销不是法律的边角料,而是连接市场、打通客户认知与信任的主战场。

真正有效的律师营销,不只是"讲懂法"而是"说人话"。在梗文化横行、语境驱动的时代,谁能用法律语言共情生活场景,谁就有可能脱颖而出。玩梗不是降低专业性,而是提升连接力。下一次热梗来袭,不妨思考:你的专业内容是否也能成为被转发、被共鸣的"社交货币"?
图片


图片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